欢迎访问麟威管理咨询官方网站,麟威-创造价值的精益专家! 官方微博 0755-88 607 609
首页 > 资讯中心 > 麟威观点 > 【麟威观点】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」固然浪漫,但说明你在内耗

【麟威观点】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」固然浪漫,但说明你在内耗

来源:麟威咨询 责任编辑:麟威原创 浏览量:6 2025-10-21

导语

上周在一家企业辅导时听到客户的高管提起这句话。我当时并没有同其深入讨论,但在返回深圳的路上,我思考再三,并在询问了ChatGPT的情况下写下此文,供你思考及批评。

01 

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

这句话近年来多个领域广泛流传,它似乎代表了一种“高级”的认知姿态:不被二元对立困住,能在灰色地带灵活前行,能容纳冲突、包容模糊。很多人甚至将这种“容忍矛盾”的能力看作智慧、成熟、乃至“高手”的标志,并被演变为「真正的高手是带着两种矛盾的观点依然能够前行」。

然而,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问题。它的核心逻辑是:“高手”之所以能前行,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接受并携带看似冲突的信念或观点。这似乎暗示着,矛盾是常态,我们要“习惯”矛盾,甚至拥抱矛盾。

但如果我们稍加深究就会发现,这个说法是一种认知逃避,是对复杂问题缺乏深入分析的托辞。而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是“忍受矛盾”,而是透过现象、升维思考,解决矛盾的本质。你之所以觉得矛盾,是因为升维思考得不够。

在“丰田生产方式”的世界中,这一点被系统地验证过。丰田并不是靠“矛盾共存”成为制造业神话,而是靠不断升维思考、识别伪矛盾、调和真矛盾,最终实现系统优化。

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证:

①什么是“伪矛盾”?高手不是容忍它,而是拆解它;

②丰田如何通过升维思考解决“看似矛盾”的问题;

③三个现实场景中的示例,揭示“真正高手”对待矛盾的方式。

02 

“伪矛盾”:不是真矛盾,只是思维深度不足

矛盾的本质,是在同一系统逻辑下,两个要素彼此不能共存。但现实中,大多数人所认为的“矛盾”,其实并不是“本体上的冲突”,而是认知层级的不同导致的“伪矛盾”。

比如,在一个制造车间,管理者常常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:

• A观点:我们要确保质量第一,不能急功近利!

• B观点:市场催得很紧,交期不能耽误,速度第一!

很多人会说,“这就是矛盾啊,我们只能两头兼顾”,或者更流行的说法:“这就体现高手的能力了——可以在这种矛盾中前行”。

但丰田的做法完全不同。他们不会接受这种模糊和妥协,而是会反问一句:为什么你会认为“高质量”和“高速度”是矛盾的?

进一步升维分析后,你会发现——速度的提升不是简单地靠加快手速、自动化,而是靠消除浪费;质量的提升也不是靠更严格的检查,而是靠过程稳定性和流程标准化。当你从“流程能力”的角度升维分析这两个目标,它们就不再是冲突的,而是高度一致的:提高流程成熟度和稳定性,既能缩短周期,又能减少缺陷。

这不是“容忍矛盾”,而是发现矛盾是低维视角下的幻觉。

03 

丰田的智慧:升维识别矛盾,系统化调和目标

在丰田生产方式中,有一项经典机制叫做Jidoka(自働化),看似提出了一个矛盾:

•一方面,Jidoka要求设备在发现异常时立即停机;

•另一方面,丰田极度追求“流动性”,要求生产线尽可能不中断。

在传统逻辑中,“停机”与“不中断”显然是矛盾的。但丰田是怎么做的?

升维思考➊:把时间拉长

丰田将“短期中断”看作是对“长期中断”的预防。一个小异常被及时捕捉、制止,可以避免整个批次的废品,甚至避免召回事故。

在更高一层的系统目标上——稳定、均衡的长期产出,“短期停机”并不是敌人,而是守护者。

升维思考➋:引入“原因锁定”和“源头消除”机制

丰田将每一次“停机”都当成一次“学习的机会”,通过安灯机制(Andon)快速响应、追溯原因,最终通过标准化流程彻底消除异常发生的根源。于是,未来的中断越来越少,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。

这就是“高手”的做法——不是强忍这两个目标之间的拉扯,而是寻找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,将矛盾“消解”。

04 

三个现实场景:高手从不“共存矛盾”,而是超越矛盾

场景➊:精益咨询项目中的范围与价值冲突

很多客户在做精益项目时会说:“我们要看到快速回报,但又希望做深入的流程改善。”项目组往往陷入以下两难:

•快速成果= 表层改进,影响小;

•深度挖掘= 投入大,周期长,难立竿见影。

此时项目负责人如果只是“容忍矛盾”,在两个方向上各取一点,是不会有突破的。

真正的高手会升维思考:

•把项目分成“价值节点”阶段,每个节点既能产出短期成果,又能为下一阶段打基础;

•引导客户看到“局部胜利”背后的“系统机会”,把短期成果作为长期变革的加油站。

升维之后,这两个“矛盾”的目标不但不冲突,反而可以形成飞轮效应。

场景➋:生产现场的“人力节约”与“品质提升”之争

企业推行精益自动化时,常常面临员工的质疑:“机器来了,我们是不是会被裁掉?”另一方面,管理者也担心“自动化节约了成本,但质量标准没跟上怎么办?”

这时候很多管理者会模糊处理:“别担心,我们两边都会兼顾的。”但这只是逃避。

丰田的升维解法是:

•推动“人机协作”而非“人被替代” 的逻辑,自动化释放出来的工人转型为“多技能工”或“改善推进者”;

•强调自动化的目的是“防错、防呆”,不仅不损伤质量,反而提升流程一致性。

矛盾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对“自动化”的理解停留在节省劳动力这个低维层次上;当你升维至“人机系统优化”的视角,它不再是威胁,而是机会。

场景➌:管理者的“授权”与“控制”难题

很多管理者困惑于:“我既要放权激发团队活力,又不能失控导致项目偏航。”于是他们陷入“既要管,又不想太管”的矛盾之中。

高手的做法不是在这两端之间摇摆,而是升维建立:

•明确的目标和边界;

•清晰的可视化进度反馈机制;

•标准化的复盘和调整机制。

当“控制”变成“结构化反馈”和“透明化机制”,授权不再导致混乱,控制也不再变成干预。

05 

真正的高手,不是“带着矛盾前行”,而是“升维拆解矛盾”

“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”,“真正的高手是带着两种矛盾的观点依然能够前行”,这些说法可能是一种好听的托辞,但它遮蔽了认知成长的关键路径——洞察本质,升维解决。

真正的高手:

• 不会轻易接受矛盾存在;

• 不会让两个冲突目标在头脑中打架;

• 而是会不断追问: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框架,把这两个目标纳入同一个系统中达成?

你之所以觉得矛盾,是因为升维思考得不够。

丰田之所以成功,不是因为他们能忍受矛盾,而是因为他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个“伪矛盾”,始终在思维结构和流程机制中寻求“最小阻力路径”和“系统性调和”。

结语

不再浪漫化“矛盾共存”

“容纳矛盾”听起来很美,但在实务世界中,它往往是一种逃避。

我们应当鼓励的,不是矛盾共存的“心理弹性”,而是升维思考的“结构性智慧”。在复杂、不确定、冲突频发的商业环境中,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“心理容器”,而是更高阶的“认知工程”。

正如哲学家们强调的那样:“问题不是障碍,是前进的入口”。矛盾也是如此。它不是负担,而是你升级认知结构的契机。



0755-88 607 609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