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麟威观点】数据治理:制造业的“地下基建革命”,90%企业搞错了发力点!
来源:麟威咨询 责任编辑:麟威原创 浏览量:10 2025-09-10
在制造业中,KPI指标体系是衡量生产效能的核心标尺,数字化建设则是实现智能决策的关键路径。然而,无论是KPI的科学性还是数字化系统的有效性,均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支撑。“数据治理”作为底层基础设施,贯穿于生产管理的全流程,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成功转型。
01
KPI“失真”的元凶——数据污染
生产管理中的KPI(如设备综合效率OEE、单位能耗成本、订单准时交付率)本质是数据逻辑的量化表达。若数据存在重复录入(如手工填报的工序报工单,手工填单→MES→ERP,错误率层层叠加;)、格式混乱(如不同车间对“停机原因”的分类标准不一,A车间“设备故障”=B车间“计划停机”),或时效滞后或时间错位(如MES系统与ERP数据不同步,库存数据延迟4小时,调度凭感觉补料),都将导致KPI失真。
数据治理的关键:通过数据清洗、标准化规则及自动化采集机制,消除“脏数据”对KPI体系的侵蚀。
02
打通数据孤岛,构建实时化监控能力
传统工厂中,生产数据分散于SCADA(设备监控)、MES(制造执行)、WMS(仓储管理)等系统中,形成“数据烟囱”。如设备安灯数据与工单状态脱节,造成故障故障快速反应能力滞后。通过数据治理构建统一数据库,集成数据流,实现设备状态、生产进度、质量检测数据的与生产工单的同步,快速聚焦异常点、提高异常响应效率。
数据治理的价值:打破系统壁垒,支撑KPI动态可视化管理,如车间级OEE实时看板。
03
驱动预测性分析,释放数据资产潜能
治理后的结构化数据可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输入,如基于历史设备振动数据与维护记录,构建预测性维护模型,有助于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;能耗数据与工艺参数关联分析,优化工艺参数控制策略,实现某能耗数据的降低。
数据治理的进阶场景:数据治理为数字孪生、智能排产等应用奠定基础,推动KPI从“结果考核”转向“过程优化”。
04
3步“清淤”,启动数据造血功能
①定标准—给数据发“身份证”
企业要对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、清洗,制定数据入库规范,面向分析应用划分主题域,建立多层次的数据标准化体系,提高数据的规范化、标准化程度。比如,统一生产设备的编码规则、产品的规格定义等,确保不同部门、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准确对接和共享。
②通血管—搭建数据中枢平台
消除信息孤岛,形成开放的易扩展的企业数据平台。以某制造企业为例,通过搭建KPI综合分析平台,打通数据仓库与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,实现了生产、物流、销售等不同部门数据的整合,使企业能够从全局视角分析生产运营情况。
③管元数据—让数据“会说话”
通过增加对数据的各种属性描述,支持相关扩展管理,使业务人员能看懂数据、理解数据,并通过数据底座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消费。例如,对生产数据的来源、生成时间、更新频率等元数据进行管理,方便数据的追溯和使用。
数据治理绝非简单的IT工程,而是生产管理体系的重构。通过构建高可信度的数据基础,为精益KPI指标体系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。在生产管理中,KPI指标如生产效率、产品合格率、设备利用率等,都依赖准确、完整、一致的数据来衡量。通过数据治理,建立数据质量标准,识别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,确保数据一致性,从而提高数据质量,使KPI指标能够真实反映生产运营状况,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