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麟威观点】绩效管理不是为了扣款,而是为了人的发展
来源:麟威咨询 责任编辑:麟威原创 浏览量:18 2025-08-27
笔者在平时跟客户高层交流过程中,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只要一提到绩效管理第一反应想到的都是“如何考核”。有的管理人员到了月末或季度末,对着绩效考核表就为难:明明知道绩效不好并不是当事人不努力或有不当行为,而是受其他因素影响,例如产品良率不达标,根源在于新引进的设备还在调试磨合,而非员工的操作不当,但按照规定就是要考核到操作员。
当绩效管理沦为简单的"达标发钱、未达标扣款"时,不仅难以激发组织活力,反而可能成为制约发展的枷锁。
01
绩效管理的现实困境
在成本压力与效率至上的双重驱动下,工厂的绩效管理往往陷入三个典型误区:
① 重考核轻反馈的机械化运作
很多企业都存在为了绩效考核而设置了统计员岗位进行数据收集、统计,花费投入的工时还不少,但这些数据最终只化为每月对各团队评价的打分表,却没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,探究数据背后的改善机会。被考核对象甚至都没机会跟上级探讨该评价结果。
这种"重数据收集、轻价值创造"的模式,成了员工只关注考核指标的数字游戏,而非真正提升工作质量。
② 结果导向下的过程失控
麟威顾问曾经碰到过某家电企业"零缺陷运动"时,将产品不良率直接与工资
挂钩--检出不良品对检验员进行奖励,被检出不良品的作业员或产线会被扣款。结果催生出质检员与生产线的对立,反而掩盖了模具老化、工艺参数不合理等系统性问题。
③ 惩罚性思维的负向循环
也有的企业将绩效工资占比提升至工资总额的30%,美名其曰“工资得靠自己努力挣”,导致核
心技术骨干年流失率高企。这种"以罚代管"的模式,正在透支制造业最宝贵的人才资本。
02
问题背后的管理逻辑错位
这些表象之下,隐藏着三个深层次的认知偏差:
① 管理思维的工业时代惯性
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简单套用于知识经济时代,把员工视为可量化的"生产单元"。对待人还处于管理比较原始的阶段,只信奉“X理论”。
② 成本控制的短视陷阱
财务部门主导的绩效考核体系,往往将人工成本控制等同于砍工资、扣奖金。殊不知,日本丰田通过"创意工夫提案制度",每年获得70万条员工改进建议,创造的价值远超成本投入。
③ 发展视角的结构性缺失
把绩效管理局限在"评价过去",而非"发展未来"。
德国蔡司公司的"双螺旋发展模型",将技术能力(Technical Competency)与岗位贡献(Position Impact)绑定,为每位员工绘制"技能发展地图",将绩效评估与职业成长路径直接关联,并成功延长员工平均在职年限。
03
向发展型绩效管理的转型路径
要实现从"管控工具"到"发展引擎"的转变,需要构建三个关键支点:
①从考核到赋能:构建成长型对话机制
目标对齐:某新能源电池企业采用OKR(目标与关键成果法),将企业战略分解为部门、班组、个人的成长型目标;
持续反馈:建立"日清日结"的即时反馈系统,用PDCA循环替代年度考核;
资源匹配: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动态配置培训资源。
②从控制到激活:打造自主管理生态
赋予过程自主权:海尔"人单合一"模式中,小微团队自主制定改进计划并分享增值收益;
建立容错机制:KUKA工业机器人企业设立"创新试错基金",将试错成本纳入绩效考核正向激励;
构建价值共同体:日本京瓷的"阿米巴经营"证明,当员工真正理解工序价值时,人均效能可大幅提升。
③从惩罚到培养:设计发展型激励体系
个人发展账户:为员工设立专属学习基金,将绩效奖金转化为技能认证补贴;
阶梯式成长计划:某数控机床企业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带宽挂钩,设置明确的晋级路径;
组织学习闭环:建立"问题发现-经验沉淀-知识共享"的螺旋上升通道,将个人绩效改进转化为组织能力。
04
实践中的平衡艺术
某智能家居制造基地,绩效管理体系改革呈现显著成效:
①将30%的考核权重分配给"技能提升"和"改进贡献";
②设立"金点子"即时奖励系统,单条有效建议最高奖励5000元;
③对特定级别管理岗位推行"导师绩效连带制",促进知识传承;
改革后,员工主动改进提案增长3倍,生产线换型时间大幅缩短,核心人才保留率提升至92%。
结语
当绩效管理真正聚焦人的发展时,1%的持续改进就能产生指数级增长效应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,始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,成于人才队伍的持续成长。唯有将绩效考核表转化为发展路线图,才能让制造企业在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中基业长青。